中國增添的採購清單…
在農業投資領域,有關美國和中國可能達成貿易協議的話題備受熱議。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美中兩國撤回去年互徵的關稅,將有利於貿易商和大宗商品價格。
這的確令人鼓舞,但市場更為關注的是,據稱中國提議每年額外採購3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這是在貿易爭端之前的水準上進一步增購,並將涵蓋主要的大宗商品(大豆、粗糧、小麥、棉花和乙醇)。
目前,相關細節仍不明朗,執行和物流方面的具體安排也付諸闕如。但如果此提議成為現實,這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為全球農產品貿易帶來根本性改變。
為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瞭解以下背景:
2017年,在兩國開啟針鋒相對的貿易戰之前,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價值210億美元的農產品。因此,這意味著中國計畫每年購買價值約510億美元的農產品。新增的300億美元將會用於採購美國的小麥、玉米和大豆存量,按當前價格計算,2018-2019年美國的小麥、玉米和大豆儲量總價值是206億美元。
這使得中國還有94億美元用於採購肉類、棉花、乾酒糟、乙醇、海鮮和高粱等其他美國產品。這對於中國的其他農產品貿易夥伴而言可能並非好消息,如果中美達成此協議,他們可能會被排除在某些市場之外。全部消化上述美國儲量後,中國對大豆等商品的購買量很可能會超過其所需,因需求可能已見頂(在400億美元水準)且政府一直提升飼料利用率。對於巴西等生產國來說,這一消息尤為不利。巴西從美中貿易戰中獲益最多,並將中國列為其最大出口目的地。
受影響的不僅是美中兩大國…
這還會對阿根廷和巴西等其他生產國、以及澳洲和加拿大等其他大型貿易夥伴造成相當大的間接衝擊。流向中國和流出美國的貿易最終將出現調整,由於這兩個國家主導著全球農業格局,這將意味著全球貿易現狀出現重大轉變。
例如,如果美國運往中國的大豆市場比重從2017-2018年的34%增加到2019-2020年的50%,即增加4,500萬噸,這將取代從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的進口。同時,美國的貿易夥伴墨西哥、日本和印尼將需要從其他
供應國採購油籽。同樣,美國運往中國的小麥、大米和玉米出口量增加將會影響到澳洲和東南亞,而中國增加美國的肉類蛋白質進口將有損澳洲、巴西和紐西蘭的整體出口。
後續重要看點…
據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將於4月(甚至可能是3月)舉行峰會。不過,在具體措施和實際採購清單出爐之前,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此外,一些更為棘手的問題是否會在下次峰會上得到有效解決仍有待觀察,比如強制性技術轉讓、非關稅壁壘以及中國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管理等。
因此,我們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而不是現在就調整我們的佈局。除了貿易協議的具體細節,我們還在追蹤美國的春季播種情況、亞洲的天氣以及非洲豬瘟在中國的蔓延情況,這些都是可能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