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更多產、更可持續的糧食供應
投資者、消費者、決策人士和科學家必須攜手合作,在生產力更高的全球糧食系統與自然資源消耗減量之間,盡力找到平衡點。
若非如此,恐怕無法以可持續方法妥善處理糧食安全問題,瑞銀資產管理房地產與私募市場的糧食與農業主管 Darren Rabenou、可持續主管 Olivia Muir,以及糧食與農業可持續暨研究分析師 Manisha Bicchieri 都抱持著這樣的觀點。
全球氣候隱憂升溫,而世界糧食供應仍欠保障。雖然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也將零飢餓目標一併納入,然而世界人口營養不良比例在 2020 年爆發了首次大幅飆升,至今仍不斷增加。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FAO),這個結果「打消了長期以來的疑慮,這個世界的確在終結饑餓、糧食供應缺乏與營養不良的行動上退步了。」1糧食安全 (或許應
稱為糧食短缺) 確定再次成為全球議程的首要項目,全球的糧食部門必須在糧食需求增加的同時,兼顧抑制自然資源消耗,設法達成平衡。
需求面:消費與浪費
需求面:消費與浪費
除了糧食需求隨著全球人口及富裕人口增長而增加,也帶動了肉類和其他動物性產品的需求激增;如此一來,飼料作物就跟糧食作物一樣,呈現了需求的增加。可悲的是,農用土地的擴張,正是森林砍伐的主因,樹木遭到清空的土地大部分用來種植作物或飼養牲畜。
投資者、公司、決策人士與科學家必須支援消費民眾接納替代性蛋白質來源,藉此減少飼養牲畜的土地利用壓力,並將森林濫伐的衝擊降至最低。此外,消費者應當轉向土地利用壓力程度較低的食品,例如植物性和 / 或培養蛋白的替代選項,都有潛力顯著減少農業部門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關部門目前的排放量約佔全球 30%,2根據聯合國 FAO 估計,牛肉與乳牛約佔了相關產業整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3
另一項需求壓力則是因為糧食損失和浪費的情形,隨著各國經濟發展,變得更加嚴重。世界資源研究所透露,全球生產的糧食在從農場送抵餐桌的途中,大約會損失調三分之一 (以重量計)。4
在發展中國家,糧食損失多半發生在供應鏈前端,由生產、儲藏、處理和 / 或分配等問題導致。對於基礎建設與科技改善進行投資,包括更易取得且有效率的冷藏儲存解決方案,都能發揮關鍵效力,減少這種類型的糧食耗損。另方面,在已開發國家境內,糧食浪費通常是在供應鏈的零售與消費端。科學家與決策人士理當透過倡導和教育,調整民眾偏好並且改變消費行為,這同樣有助於減少店內與家庭的糧食浪費。
供給面:以少產多
供給面:以少產多
為了因應全球糧食需求激增,同時減少全球目前面臨的氣候危機,我們也必須從供應面設法改善,這包括了自然資源消耗的各種減量措施,以及持續增加土地的生產力。精準農業科學及科技,透過有效管理灌溉策略、作物保護方法和肥料消耗,改善作物產量;相關發展與經銷流程的充裕投資,為了達成平衡、確保長期糧食安全,堪稱至關重要。
全球有 70% 的淡水資源流向農業用途5,其中淹灌屬於最耗水的灌溉方法,卻仍然獲得了世界各地農耕從業者廣泛採用。灌溉農業的每單位平均生產量固然達到了降雨澆灌的兩倍以上6,但淹灌農法所使用的水資源卻有大約 50% 平白浪費7,為了解決有關炎熱氣候和久旱的氣候問題,投資者、公司、決策人士與科學家必須攜手合作,提升灌溉科技,節省並有效運用能源,尤其是在淹灌耕作盛行的開發中國家境內。
除了改善灌溉系統,推展農藥與肥料運用,也能大幅增加作物產量,藉此確立健康且平價的糧食來源。然而,過度使用前述的特定方法,反而會危害環境與社會;事實上,氮肥在全球農業生產當中,構成了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來源。過度使用的化肥,導致二氧化氮大量排放,這種溫室氣體的氣候影響巨大,增溫效果是二氧化碳的 265 倍。8
為了滿足持續的全球糧食需求,必須持續提高作物生產率,但是也必須明智而審慎運用灌溉系統、各種農藥與肥料。精準農業結合了有效的科技發展並加以整合,藉此降低負面的生產衝擊,減少非必要的資源使用。
結論與行動
結論與行動
因應全球氣候危機的迫切程度,從未如此令人憂心忡忡。所有產業均須針對自然資源的運用展開改革,其中又以糧食和農業部門最為迫切。
矛盾的是,農業固然是這場危機的最大元兇,同時卻也是受害最深的部門。因此,為了滿足更多、更富裕人口的糧食需求上升,考量有限的土地資源與自然資源供給,不得不動員所有利益關係者,包括投資者、公司、消費者、決策人士及科學家,各方齊心參與,盡力確保全球可持續糧食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