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重點摘要
- 各國政府似乎不願意透過提高稅收或減少支出,達成緊縮財政政策的目標,因此遏止通膨的重擔全落在央行肩上。
- 這意味,人稱「聯準會賣權」(Fed put) 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時代,已宣告結束。
- 為避免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重演,央行可能持續緊縮貨幣政策,確保不再重蹈覆轍,這點可能意味著未來幾年失業率將會上升、成長放緩甚至衰退
導讀
導讀
已開發市場的通膨率近期失控飆漲 (圖 1),迫使央行放棄高通膨僅為暫時性現象的說法,並紛紛迅速祭出升息手段。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接下來多半會面臨利率更高、市場波動率更大的新市場模式,標誌著聯準會超級寬鬆貨幣政策時代,也就是俗稱的「聯準會賣權」將畫下句點。
此一政策大轉彎引發債市恐慌,政府公債殖利率升至 2010 年以來最高點,美國股市則已陷入熊市。
圖 1:美國、歐盟和英國的通膨率迅速飆升
這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 (GFC) 以及 COVID-19 疫情爆發之間的幾年時間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中央銀行,積極打擊人口高齡化、全球化以及資訊技術進步帶來的持續低通膨問題。起初,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高通膨資料是暫時現象,這主要是由於拜登大規模推出財政刺激措施,加上 COVID-19 封城措施造成供應鏈中斷所致。在傳統的凱恩斯總體經濟架構下,經濟疲軟和創新高的通膨水準理應互斥,不應同時存在。
現今的高通膨與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
現今的高通膨與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
過去 40 年中,大多數經濟模型都假設,成長疲軟時,多半不會出現通膨問題。但近期通膨飆升,令各大央行從長期以來的滿滿自信中覺醒,因為通膨明顯遠超過 2% 的目標,繼續堅稱其為過渡性問題或暫時性通膨完全是自欺欺人。然而,現在是否見證 1970 年代停滯性通膨環境的歷史重演?
以前的經濟時代或可提供一些啟示,當時世界到底是如何從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強勁成長和低通膨的黃金時代,「突然」跌入 1970 年代停滯性通膨時代?根據經濟學家 Barry Eichengreen 的權威研究,早在 1971 年布列敦森林制度 (美元與黃金價格掛勾的制度) 崩潰、1973 年 OPEC 石油禁運開始之前,1970 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就已出現,光是 1970 年的通膨率就已接近 6%。
1965 年至 1970 年通膨攀升的起因是美國前總統詹森 (Lyndon Johnson) 大推「大社會」(Great Society) 計畫,以及為資助越戰而積極推動財政擴張,最關鍵的一點則是當年聯準會主席伯恩斯 (Arthur Burns) 採行寬鬆貨幣政策。當時聯準會並未將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聯想在一起,伯恩斯甚至曾說:「貨幣政策無關緊要,通貨膨脹是因為工會過度要求薪資、企業漲價、收成不佳、高油價和過度政府支出所致」,換言之,就是認為一切都不能怪到貨幣政策頭上。
回到當今世界,美國為對抗 COVID-19 疫情的影響,已為振興經歷政策轉變的效應,從最大化經濟產出轉向反貿易政策,例如川普對中國實施關稅、頒布零容忍移民政策 (英國脫歐和川普的邊境高牆)、對俄羅斯制裁以及整體去全球化。
當今情況與 1970 年代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各大央行紛紛採取低而穩定的通膨目標,截至目前,通膨預期仍算是「穩穩錨定」(well-anchored)。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有句名言:「通貨膨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中央銀行現在瞭解,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之間確實存在連結,並因此採取連貫的政策架構,旨在於中期實現穩定通貨膨脹,這點目前得到金融市場、消費者和企業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綜上所述,為避免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重演,我們認定央行極可能持續緊縮貨幣政策,藉此打擊 40 年來新高的通貨膨脹,以避免重蹈覆轍,而這可能意味著未來幾年失業率將會上升、成長放緩甚至衰退。
圖 2:美國匯率預期
圖 3:美國聯準會和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綜合上述,我們認為 1970 年代停滯性通膨重演的可能性極低,畢竟各國央行已汲取教訓,現在紛紛下定決心對抗通膨、祭出連貫的貨幣政策架構。不幸的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此次貨幣緊縮週期亦同。英國央行已敲響警鐘,進一步升息可能會使英國在今年年底前陷入衰退,而聯準會則樂觀企盼投資人相信其緊縮政策不至於使經濟陷入衰退。由於政治轉向為鎖定中低收入者的「升級」,因此我們預期自由貿易將會減少、對移民的限制更多,也會更限制全球化甚至去全球化,我們預計這將迫使通膨超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十年的高峰,與此同時,預計成長和生產力雙雙下滑。
對固定收益投資人的影響
對固定收益投資人的影響
低通膨時代明顯畫下句點,可能預示著長達 40 年的債券牛市終結。高通膨可能會迫使央行維持緊縮貨幣政策的時間更長,且可能寧可無視經濟衰退風險,也不願意提前降息。
儘管高通膨對消費者、央行或現有債券持有人不利,但仍有一線希望。債券投資人現在有機會從當時買進並持有的債券中獲得可觀收益,我們認為政策和通膨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為主動式債券經理人創造了良機,能夠藉由預測各國和不同資產類別的模式變化與相對價值,藉此增加獲利價值。現在中央銀行必須在成長疲軟與控制高通膨之間取得平衡點,此時相當有可能在政策上犯錯。
對於短期債券市場,部分投資人可能會現在買入,因為他們認為成長疲軟和股市下跌將很快迫使各大央行效法聯準會,從 2018 年底開始走政策髮夾彎。相比之下,在這個緊縮週期內就存續期轉趨策略性多頭立場之前,我們的重點會先放在未來 6 到 12 個月的通膨發展,而不是成長減緩或股市疲軟。鑑於實質殖利率更高、成長疲軟和流動性下滑,都必須對信用採取更加審慎、彈性且選擇性的立場。
過去我們總是表示,當央行難以實現上檔通膨目標時,實質殖利率會需保持在低位;現在政策制定者面臨完全相反的問題,因此我們相信,目前所謂的「聯準會賣權」,亦即超級寬鬆貨幣政策時代已結束,接下來將邁入利率更高、市場波動率更大的新市場模式。
2022 年中展望
2022 年中展望
全球多地通膨攀上數十年高點,投資環境瞬息萬變,投資人該如何佈局?
本篇文章是否有幫助?
請在瀏覽器中啟用 javascript,然後重試。
無法顯示反饋元件。
關於編者
Kevin Zhao
環球主權及貨幣部主管
Kevin Zhao是所有主動型的環球主權及靈活固定收益策略以及主動型貨幣管理的首席投資組合經理。在這個崗位上,他負責就該等策略作出及實施所有投資決策。他是固定收益投資論壇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