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未來

中美兩國爭端的根源在於,地緣政治對立。因此,儘管階段性協議可能在短期內有助於緩和貿易衝突、提振市場信心,但是在未來數年內兩國的戰略競爭仍將持續,科技及金融領域可能成為未來衝突的焦點。

貿易協議不是萬靈丹

中美關係可能再也不復以往。美國期待中方接受西方規則的耐心已經耗盡,而中國亦不可能放棄國家體制來取悅美方。與中國對抗,獲得了美國兩大政黨的一致支持,因此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川普政府發起的與中國的爭端都可能在未來十年延續。同樣地,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因此中國政府很難做出讓步,在「不失顏面」的前提下答應美國的一些關鍵訴求。

那麼,中美關係將如何發展?

雖然兩國可能永遠不會成為「好朋友」,但我們認為,中美從自身利益出發,不太可能爆發全面冷戰。例如,在兩國經濟增長都放緩的情況下,雙方於10月11日同意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並朝著達成階段性協議的方向努力。隨著202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日益臨近,第一階段協議有望在未來數週達成,主要涵蓋了「容易摘取的果實」,而技術轉讓以及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等較為棘手的問題則留待以後談判時再解決。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淡化了雄心勃勃的產業政策。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時,一反常態地沒有提及「中國製造2025」,國內媒體也停止了對這一計劃的宣傳。

我們認為,中國也可能放慢「一帶一路」的推進步伐,部份是由於外貿放緩及持續的資金外流壓力導致外匯儲備停滯不前。除此之外,為促進生產力、鼓勵創新,中國將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而這正是美國的兩項關鍵訴求。

雙方還可能在南海問題上淡化分歧。鑒於總統大選在即,川普政府在中方明確表達「紅線」立場問題上挑起事端已無多大勝算。習近平也有動力緩和緊張局勢,以減輕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

科技與金融是下一個戰場

然而從長遠來看,隨著貿易摩擦逐漸演變為科技和金融霸權之爭,中美兩國「分道揚鑣」的風險正在上升。美國已經率先「開火」,將華為和其他中國科技巨擘列入「實體清單」。美國政府還考慮限制政府退休基金投資中國股票,並限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

作為反制,中國政府也制定了自己的「實體清單」,並可能對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施壓。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有可能發行全球首個有央行背書的數位貨幣,迎接全球經濟進入數位化新階段。

結語

兩國在科技與金融領域的戰線已經拉開,經濟上的脫鉤也已揭開序幕,雙方的價值觀存在根本分歧,長期內難以調和。企業與投資者務必多加留意,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更多衝突做好準備。

追蹤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https://bit.ly/2JWDC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