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羅默
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都市化經濟:智慧城市的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有很多職銜,包括教授、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和科技企業家等。多年來,他透過研究,一手重塑出人們對想法、教育和城市等概念的看法。
保羅·羅默
2018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
摘要
出生:1955 年出生於美國丹佛
研究領域:經濟增長
獲獎研究:將科技創新與長期宏觀經濟分析結合
非一般的學術休假:在學術休假期間創立非常成功的科技公司 Aplia,該新創公司被廣泛譽為網上教育的始創
愛用的程式語言:Python
放棄政治:他修讀物理、數學甚至宇宙學,而他的父兄選擇政治
為想法賦上價值
為想法賦上價值
羅默在研究生時期將某些面世已久的理論重新表述為問題,藉此開始挑戰經濟學領域的現狀。
羅默說:經濟學其中一個最悠久的問題是甚麼責任由政府承擔、甚麼責任可以交由個人獨立競爭、實驗和創新。這就是政府跟市場對立。
當時,經濟學家往往為想法,以及想法與進步的關係賦上價值。那時的觀點是,想法是在市場以外產生。羅默挑戰這點,指很多想法都在市場內精煉出來並且可與其他想法併合,這代表它們該被定為市場所產生及散布的物品。這是他的內生增長理論的基礎。該理論不單止造就了他本身的事業,還震撼了整個領域。
這是羅默至今最著名的論文之一中,其重心是根據創意創立增長模型。他用公式表達想法跟對象的差異,並制定規則和規範。據羅默表示,想法跟事物的對象是基本的。
他說:「類似畢氏定理可供所有人使用,但一公斤銅不可同時被多於一個人或一間公司使用,因為可供同時使用的量就只有這麼多。」
雖然他的早期研究主要專注於想法概念,但規則和規範同等重要。羅默認為如果不是三者併合,便不會有今天的進展。
他說:「規則和規範反映人們腦袋裡想的東西,規範是人們感受的東西。規則則較接近法律這類事物。我們可能通過法例,希望將對與錯的規範改變成有利於所有人的方式。」
創新與增長
構建不同的世界
構建不同的世界
想法可孕育出更多想法,且羅默能夠將此知識跟所有人分享,這種觀念令他走上了不同的研究路向:城市化。
他說:「我認為新科技和新規範的雙重性是進步的關鍵,於是開始考慮將城市化作為實際研究的一部分。」
開始時他探討過去的規範,特別是有不同的規範,且擺脫作為主社會的少數而構建成新文化的子集社會,即羅默所稱的「新創」。
他說:「我的訊息是,渴望掌握現代世界,且其價值觀已有此傾向的人,去追求新創吧。只要你指示路向,其他人便會跟隨並加入你的新城市。在此過程中,你實際上可以改變社會的整套規範。」
羅默希望能找到一間大學設立專注研究城市化的新中心,從社會科學和歷史進程角度而非從建築和設計角度進行研究。他後來在紐約大學的 Marron Institute of Urban Management 找到這研究空間。
他說:「城市讓我們可能找到有適當想法的適當人選。正是透過跟其他人互動使我們更聰明。如果我對維持治安、接種疫苗和公共衛生有疑問,可以找對這些領域有深厚認識的人談談。但要做到這點,我必須前往該人所在的地方。因此,必須先擁有相關的物流和組織資料,才能釋放這種力量使城市的所有人都更聰明。」
「智慧城市」一詞已成為熱門話題和時髦術語,但羅默認為焦點應該逆轉。
他說:「如果你回想互聯網有甚麼優點,想起的會是笨拙的平台,我認為我們應該想起的是笨拙的平台而非智慧城市。曼克頓的街道網是笨拙的平台,裡面沒有建設,沒有特別科技。但如果有人人可以信賴的良好平台,你甚麼都可以加在上面。」
據羅默表示,城市化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容許足夠實質地面闢設公共空間。在網絡般結構提供這種表面積,才可讓人們互相聯繫。
萬丈高樓從地起
反思全球暖化
反思全球暖化
羅默於 2018 年跟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一同獲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包括羅默自己,有很多人都視這為重要的配對。
羅默說:「我接到瑞典打來的電話時,真正的好消息是我跟比爾·諾德豪斯一同獲奬。我十分尊敬比爾(諾德豪斯的別稱),我想不到有更好的共同得奬人選。兩人共同得奬當中還有一個信息。第一,碳排放和全球暖化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新構思的潛力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談到解決全球暖化,羅默比一般人更樂觀。他認為最大障礙只是缺乏這樣做的努力和誘因。只要提供適當誘因,他相信市場會產生全新的能源生產和分配方法。
跟他大部分研究一樣,羅默以具體例子證明這是可行的。他將情況比作美國在 1980 年代禁止氟氯化碳。
氟氯化碳是含有碳、氯和氟原子的化學物質,最常用於生產氣溶膠噴霧劑和包裝物料等。雖然氟氯化碳基本上無毒,但會消耗臭氧層。美國鼓勵禁止生產氟氯化碳,並跟全球各國商議協定。
羅默說:「在禁止生效之前,生產這些化學品的業界龍頭公司都說『經濟無法生存,我們的生計受威脅。』這都是胡說八道。」「幾乎沒有人留意我們為氟氯化碳尋找替代品所作的微少改變。這是強政府以幫到所有人解決問題的成功例子。」
雖然羅默承認情況難免令人悲觀,他認為生產和技術物理機會方面的可能性甚為龐大。
他說:「我們現在面對的困難是如何利用這些可能性,單靠個體試圖賺錢並不足夠,我們必須有一個經濟結構能鼓勵無害的賺錢方式。」
知識與大自然匯聚
回顧承傳
回顧承傳
當羅默反思他的經濟學家職涯,他最感自豪的是能夠從錯誤中學習。
他說:「我制定了第一代想法與增長模型。然後發現錯了。我認為顯示科學應如何運作的最真確跡象是有人願意說『這是好嘗試,可是錯了。』我希望後世記得我這個精神。」
經過多年從事經濟學和不同的職業,他仍然認為這個他深愛的領域具有龐大的增長空間。他認為需要更大關注才能使經濟學被視為集體努力的工作。
他說:「理論每每被事實推翻,理論必須在邏輯上貫徹。如果堅守這些原則,我們便會進步。現在我更感興趣的是嘗試解釋、鼓勵和協助所有人投資於會帶出更多見識的流程,因為這些尚未出現的見識對未來的生活質素十分重要。」
事實凌駕理論向來不是經濟學家的方針,羅默希望這點在日後會改變。
他說:「現在,我的演化之一是經濟作為一門科學所存在的問題。因為人們致力推廣市場,故使理論較事實更重要。我們要倒過來用理論來闡明、簡化和溝通。我認為這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雖然羅默認為經濟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還有很長的路,但樂觀的他當然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說:「經濟學現時是有點紊亂,但年輕人應該視之為機會,因為這是重新定向的成熟時機。我認為這種紊亂,亦即是改進的機會,會吸引聰明的人,而他們會在這個領域立下建樹。」
為何各國必須找到更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