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透過選擇架構,助推人們改善行為嗎?
儘管大多數人都關心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但多數人只少許改變自己的行為。 經濟學家能否利用選擇架構來助推人們作出更可持續的決定。
我們每天都會作出數以百計的決定,但大多數是無意識的。很大程度上,我們如何決定是取決於習慣和要作選擇的情境。經濟學尤其關注人們怎樣決定,特別是行為經濟學家,當中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察·泰勒(Richard Thaler)。他是首批把心理學見解納入其研究的學者。
泰勒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他所指的「助推」(nudging)。他創造了「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一詞,容許人們在這個設計下自行決定更有利的選擇。此方法通過適當安排,令人們在自行決定的情況下,更易作出更健康或更好的選擇。例如,如果朱古力棒放於超市的隱蔽角落而不是櫃檯,顧客購買的機會就會較低。無論他們會否購買朱古力,選擇權仍然屬於他們;不過消除誘惑的安排將他們購買朱古力的意慾推開了。
泰勒強調助推並非關於強逼或限制選擇。他表明:「有人說我們指使他人做事,但我們並非如此。我們喜歡以 GPS(全球定位系統) 來做比喻。想像一下,你的生活可以用 GPS導航,讓你更容易到達想去的地方,但GPS從來沒有命令你必須做甚麼。」
泰勒以他任教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食堂為例。進入食堂後,首先會看到沙律吧。要到達薯條、漢堡、薄餅等不健康的食品區域,你需要先通過沙律吧。泰勒解釋:「這是一個例子,說明看似不太重要的事情可能會助推人們進食健康的東西。既然食堂必須經過設計,為何不設計成更好的食堂呢?」助推也可以在智能手錶等設備中找到。這些設備提醒人們坐在電腦前多久或燃燒了多少卡路里。世界各國已開始改變實際政策,把行為分析資料納入考慮,當中包括阻止氣候變化的環境計劃。
行為經濟學家知道即使信念改變,打破習慣和改變行為也很難做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強調,善意與實際行動之間相距甚遠。雖然越來越多人確實擔憂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但改變自己的行為對許多人來說很困難,即使是最微小的改變亦不例外。
泰勒認為全球最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是碳定價。他說:「如果想減少不好的行為,一個方法是提高其價格。大多數地方對煙酒徵稅,我們應該對碳徵稅。」他承認很難找到所有國家都會支持的協定,這就是為何他強調每個人都可以在個人層面作出貢獻。人們可以在很多領域產生影響,從減少進食紅肉到選擇更環保的交通方式都可。
泰勒指出:「改善行為對很多問題都行之有效。試想像在炎熱的天氣中,把冷氣機調低一兩度時,你就將多花 10 美元。」這背後的想法類似於對碳排放徵稅。選擇仍然存在,公司和個人可以決定如何應對。如果我們突顯可持續性較差的那個選擇帶來高成本,這樣可引導更多人選擇較可持續的方式。
泰勒還強調行為經濟學家所說的預設選項的重要性。如果企業將雙面列印定為預設選項,紙張用量將隨著時間自動減少。員工無需主動作決定,即可做出更可持續性的行為。這只是眾多有效的例子之一。一旦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重大影響。
泰勒知道數字累積的力量。他說:「這些都是小事,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將這些小事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