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破壞是全面的,無論如何都應該避免。但是,經濟學家能否建立出可持續的預測方法來預防未來的危機?還是我們在自欺欺人?
我們可以如何避免另一場金融危機?
我們可以如何避免另一場金融危機?
縱觀歷史,金融危機屢屢發生。最著名的一次發生在 1929 年,最近一次發生在 2007 年,後者的影響至今仍然可見。
「我們知道銀行業的歷史就是金融危機。」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在紐約市接受訪問時說。「為甚麼我們認為在 20 世紀末不會再有金融危機?這非常愚蠢。」此人就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金融危機的討論中,他表達強烈意見,並與其他經濟學家多次指出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是誰造成金融危機,還有受害最深的正是基層。
大蕭條從 1929 年 10 月開始並在所有工業化國家造成 10 年蕭條,而斯蒂格利茨作為在大蕭條中成長的孩子,深知道歷史是會重演。最近期的金融危機始於 2007 年,即使當時有些人可能預測到金融危機出現,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拔·席勒(Robert Shiller),但沒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這預測。席勒說:「這反映了人性。當價格上升時,人們會興奮,部分人會趕著入市,然後價格就會升得更多。不過這升勢不會持續。泡沫最終還是會爆破。」
席勒反對市場應該不受干擾的信念,並提倡不同類型的監管,以及創立新的金融市場和機構。「我們所需的是鼓勵而不是敵視金融創新的社會,但應抱懷疑的態度,且牽涉政府監管機構作出調查防止欺騙等非法行為。」他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賓治·霍姆斯特龍(Bengt Holmström)強調,重點是要依靠正確診斷來避免未來危機。「這對未來的一切都有幫助。」他說。「人們不知道他們買賣的是甚麼產品。基本上,這就是它的運作方式。」
我們能否從過去汲取足夠的教訓來預測潛在的新金融危機?一位致力於塑造預測方法的人就是諾貝爾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恩格爾有別於他的部分同事,他不責怪銀行家。
他說:「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在承擔這麼大的風險,就不會這樣做。」恩格爾解釋:「人們看不到長期風險是甚麼,只看到短期風險。我們稱之為風險短視。如果風險真的保持相同水平,那是一回事,但如果從那個水平發生變化,情況就會變得更差。」所以他對金融危機的其中一種理解就是要改善風險管理。他說:「要作出更好的決定,減少錯誤,避免將來發生同類事件。」
恩格爾被譽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計量經濟學家,分析全球計量經濟學模型和企業業績。在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創立的波動度研究所(也稱為 V-Lab),他和同事每天運算 60,000 個計量經濟學模型。他們為求提出更好的風險衡量方式,從世界各地的市場收集數據,以測試和證明理論,探索波動度如何不時變化。
恩格爾預測,下一個潛在危機可能發生在亞洲金融行業。他亦認為歐洲在重建其金融行業結構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就是為甚麼我認為國家之間需要有更多合作,財政政策要更加靈活。」
在一個幾乎所有國家都透過商業、銀行系統或股票市場互相聯繫的世界裡,一個國家的變化可能會對另一個國家的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今天,恩格爾只能預測出未來的一天,但他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預測未來幾個月甚至一整年的風險。
「想知道如果再次發生金融危機,拯救全世界整個銀行體系要多少錢嗎?今天,這個數字大概是 3.5 萬億美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他承認這數字不像 2008 年和 2009 年那麼龐大,但仍是大得令我們應避免金融危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