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人們擔心技術創新會在所謂的「發達國家」和那些沒那麽發達的國家之間造成巨大的不平衡。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為,縮小這差距是確保技術創新惠及所有人的一種方式。

羅拔·默頓(Robert Merton)認為,技術進步令進入經濟關鍵部分的途徑民主化,尤其是金融體系。「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正在經歷金融科技、運算能力及大數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並推動金融創新大規模實施,有望大大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默頓認為,這實際上有利於目前沒有得到全球金融體系服務的人。

但是。這也不是完全正面的。諾貝爾獎得主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說:「在戰後大部分時期成功的增長模式都是基於高水平投資和與全球經濟聯繫的增長模式。」沒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通常會將經濟產出投放在製造業。隨著數碼經濟興起,這些國家面對更大的落後風險,因為它們依賴勞動密集型的製造和組裝生產,例如服裝、紡織品、鞋類。

受影響的是工作可以被機器取代的人。
米高·斯彭斯

在討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未來時,斯彭斯甚為擔心那些可以與機器一起工作的人與那些因缺乏必要技能而落伍的人之間的差距。他說,對於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機器可以互補,可以增加你的能力。受影響的是工作可以被機器取代的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Romer)認為,至少就公平競爭而言,監管與技術進步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如果這些新技術伴隨著正確的規則和規範,那就可以充分被使用,而不產生有害的副作用。當一個社會探索新技術,我們需要明確地思考制定規則和規範的問題。」

我們要像探索新技術一樣,明確地思考制定規則和規範的問題。
保羅·羅默

羅默認為,維基百科是推動仁者技術增長的完美典範。這與其他主要受廣告模式驅動(並受其所限制)的技術創新領域相反。羅默說:「唯一的方法是,如果我們透過政府採取行動並說,『你們要停止做壞事,要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的事』,那我們就會獲得更多像維基百科這樣提供有價值服務的技術。」

「如果我們不小心,科技就會加劇不平等。全球排名前 20 位的科技企業都位於美國和中國」讓·梯若爾(Jean Tirole)指出。「科技領域的價值創造基本上在(這)兩個國家發生」他補充道。「這會在國與國之間造成相當程度的不平等。」國內亦反映出這種模式。「很多人會從科技領域中得益,但他們通常受過高等教育。」

這歸究於不平等,就此,諾貝爾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表示同意。取得平衡的唯一方法是教育。「終身學習在當今經濟中絕對必不可少,因為我們需要的知識類型變化非常快。」

終身學習在當今經濟中絕對必不可少。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

皮薩里季斯說,歸根結底,核心就是有目的地包容。他說,我們必須「避免任何從職位被移除的負擔轉移到一小群工人身上。在這點上,我看到政府政策在處理不平等問題以及幫助那些從被淘汰離開市場工作崗位,需要過渡到正在創造新工作崗位的人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

更多瑞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